有一个自闭症孩子,从2岁开始,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神经专科主任医师罗向阳教授处接受治疗,开启了“道阻且长”的“康复旅程”,他在父母和罗教授的悉心帮助下,一路从幼儿园走到了大学。
从治疗时间上来说,星星的孩子往往需要我们长期的关照。有些孩子,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出现语言落后问题,进而或许还被发现存在行为问题,然后接受了长时间的治疗,治疗也卓有成效,孩子也明显好转,但是这也并不能确保他们长大之后,从前的问题就完全不存在了。
这个男孩,如今在山东理工大学念书,高数、生物都是班上第一的,打游戏也非常厉害,罗教授称“他很乖”。可是,大人仍旧不能不关照他。在一次放假的时候,他们一家跟罗教授相约吃饭,但孩子在饭桌上自顾自吃他的饭,不怎么管别人;他的父亲对他说:“你给罗教授夹点菜”,他也听话地夹了,但问题就在于:作为成年人,他的行为还是要别人去引导、推动,其主动进行社会交往的意识还是没培养起来。因此对于有自闭症行为的孩子,人们可能需要长期关爱他,长期关照他的行为。
治疗自闭症儿童如同从事传统农业,时间是它的犁,精力是它的阳光和水源,“播种、施肥、除草、喷药”这些都要讲究地去做。古语有云:“枯耘伤岁”,意思是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我们从自闭症的病因与诱因中知道,孩子的一些自闭行为的发展,是受父母的影响所致。孩子心中的“那方土地”,可能正是由于你的“漫不经心”,才变得“贫瘠而难以耕耘”,怎能还不精耕细作呢?
孩子得了自闭症,有些家长会给孩子选择培训学校或康复机构,因为他们的语言或行为障碍需要通过训练来矫正。但是,说自己没有时间、不懂方法,就不去陪伴、训练孩子,实在是不应当。学校的训练不能替代家庭的训练,把孩子送去住校或者请老师到家里,都不是好做法:其一,孩子在年纪较小的时候离开父母去住校,不利于亲子依恋关系的形成,继而对其日后与人相处和交流造成不良影响;其二,把老师请到家里上课,同时还要准备齐全训练用的教具、玩具;其三,家庭中无法营造出与同龄小朋友一起成长的环境,罗教授表示,最后这一点才是最关键的。因此,父母最好能够做到,白天送孩子去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晚上接孩子回家,跟家人相处。
怎么“精耕细作”?《中国青年报》曾给出一个答案:是以平等交心的态度,点点滴滴,精雕细刻,因势利导。在运用各种方法去教育、改变孩子之前,家长们首先应树立起这样的观念:重视细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宽容、从容,利用好零碎的时间。罗教授提及在医院出诊时,曾看到一位父亲利用候诊的一小段时间去教不到1岁的孩子走路、数数,“1,2,1,2”,而不是焦急地等待,这能够带给孩子积极的影响:其一,心情的影响,能够保持平和,不会焦虑、害怕;其二,让小孩接触数字,重复数“1,2,1,2”;其三,促进孩子运动神经发育。
自闭症是一块“难以耕耘的土地”,时光为犁,精耕细作,方得始终。